您所在的位置:

首页> 聚焦>
镇江一院 “钥匙孔” 巧解髋痛难题,髋关节镜技术为患者筑微创康复防线-每日观点

时间:2025-10-14 16:32:21    来源:紫牛新闻

长期受髋痛困扰、畏惧传统手术 “开大刀”?如今,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(下称 “镇江一院”)骨科团队带来了新解法 —— 在镇江率先开展的髋关节镜技术,仅需 2 至 3 个直径 0.5 公分的 “钥匙孔” 切口,便能精准诊治髋关节内疑难病变,为长期受髋痛折磨的患者打开康复新通道。


【资料图】

作为人体承重与运动的核心枢纽,髋关节一旦出现问题,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以往,针对髋关节病变的传统开放手术需 “开大刀”,不仅创伤大,术后恢复周期也长,让不少患者望而却步。而镇江一院骨科团队引入的髋关节镜技术,正以 “精准微创” 的优势,改写着髋关节疾病的治疗格局。

现场

患者故事:两年髋痛终解,“钥匙孔” 改写生活

40 多岁的伏先生(化名),被腹股沟疼痛困扰了两年 —— 久站、久坐后疼痛加重,虽无明确外伤史,辗转治疗却始终不见效。直到来到镇江一院,他才被确诊为 “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(FAI)合并盂唇撕裂”。

“伏先生的髋臼边缘和股骨头颈部有发育性骨赘增生,而盂唇就像髋关节的‘密封圈’,长期被骨赘撞击后发生撕裂,这才导致疼痛反复。” 镇江一院骨科秘书、副主任医师王毓幸解释,若不及时干预,骨赘持续摩擦会加重盂唇损伤,进而磨损关节软骨,部分患者可能在 10 至 20 年后发展为严重骨关节炎,届时只能通过关节置换手术缓解。

考虑到伏先生病史较长、保守治疗无效,骨科团队决定为其实施髋关节镜微创手术。手术中,医生仅通过三个 0.5 公分的 “钥匙孔” 切口,便精准去除了增生骨赘,还以生物铆钉修复了撕裂的盂唇。术后第一天,伏先生就能在助行器辅助下行走;如今,他的生活与工作已完全回归正轨。

技术解析:精准微创 + 快速恢复,重塑治疗新路径

髋关节周围肌肉厚实、位置较深,这让传统开放手术面临 “创伤大、恢复慢” 的难题。而髋关节镜技术的核心优势,正在于 “精准” 与 “微创” 的结合。

“借助高清摄像系统,我们能获得 3 至 5 倍放大的关节内视野,清晰辨识病灶位置与程度;再通过精密器械,在微小切口内完成病灶切除、修复与重建。” 王毓幸介绍,这种 “以小创伤解决大问题” 的方式,能大幅缩短患者恢复时间 —— 术后第二天即可扶拐下床,平均住院时间仅需 3 至 5 天,远优于传统手术。

不仅如此,髋关节镜技术还打破了以往对部分髋关节疾病的认知局限,可诊断和处理髋臼盂唇损伤、股骨髋臼软骨面病变、滑膜肿瘤,以及髋关节外转子周围间隙病变等,实现 “早诊早治”,避免病情延误。

此前,一名 54 岁女性患者因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一年,被确诊为 “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病”,关节内游离体近百个,保守治疗无效。镇江一院骨科团队通过髋关节镜微创手术,切除了滑膜病变组织与游离体,术后一个月,患者便基本恢复日常生活与工作。另有一位 60 岁左右的糖尿病患者,因 “化脓性髋关节炎”(可致关节功能永久丧失的骨科急症)就诊,团队同样采用髋关节镜微创清创,彻底清除脓液与病变组织,结合抗感染治疗后,患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,康复进程较传统切开手术(需卧床数周)大幅加快。

技术落地:四年积淀成防线,惠及本地百姓

作为国家四级微创手术(顶级手术),髋关节镜技术对医师的解剖知识、镜下操作能力要求极高,目前在国内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。而镇江一院从 2016 年便开始探索这项技术,团队通过系统学习与病例积累,已熟练掌握核心操作。

据统计,近两年,镇江一院骨科自主完成的髋关节镜手术达 7 例,涵盖 FAI、盂唇损伤、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病、髋关节感染等多种疾病,患者术后恢复均良好。此外,医院申报的 “微创髋关节镜技术治疗髋关节及其周围疾病” 项目,还成功入选镇江市医疗集团 “1+12” 高质量发展创新提升项目,为技术进一步推广奠定基础。

“我们的目标很明确,就是通过更小的创伤,为患者解决痛苦,最大限度保留和恢复关节功能,让先进的微创技术真正惠及本地百姓。” 王毓幸表示,随着髋关节镜技术的成熟与推广,镇江一院骨科正为区域内群众的髋关节健康,筑起一道坚实的微创防线。

通讯员 朱研

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万凌云 姜天圣

校对 胡妍璐

标签: 最新资讯